“龙场大彻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超励志的“翻身仗”故事。王阳明因为直言不讳,惹恼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扔到贵州龙场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当驿丞。但他在那儿没有被废弃的驿站、缺粮、病痛这些困难打倒,反而悟出了大道理,开始讲学,创出了风靡中国和东亚儒家圈五百多年的阳明心学。后来,他不仅事业有成,弟子还遍布各地,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
那么,咱们得琢磨琢磨了,王阳明人生逆袭的关键地——龙场,究竟是在哪儿呢?
告诉你哦,答案就是现在的贵州省贵阳市下面的修文县!
修文县城里有个很大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占地超过3000亩,看起来特别壮观。那里有很多漂亮的楼阁,它们高高低低地分布在美丽的花草树木中间,有的屋顶角还伸了出来。跟着人来人往的游客,走到园子最重要的地方龙冈,你会看到奇特的阳明洞、有力的文成柏、古老的王文成公祠……它们仿佛在默默讲述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到这里后悟道、讲学、写书的故事。
王阳明的到来,就像发动了一场让山变高的神奇运动。龙冈山,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喀斯特小山,一下子“长高”了许多,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上的高峰。“十三郡的文化,这里是根基;五百年的学说传承,有了明确的导师”,这是清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写的对联,很好地解释了修文县名字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讲明了修文为什么被称为“王学圣地”和“心学发源地”的历史原因。
站在龙冈山顶的君子亭里,放眼望去,眼前的风景和王阳明当年看到的很像:“推开窗就是远远的山峰,门扉边就是深深的树林”。要是把县城想象得小点,把高楼大厦换成连绵的村落,修文就好像变回了它的老样子——龙场驿。
一条路的变迁:修文龙场怎样变成了贵州的交通要道?
龙场并不像中原人说的那样满是山和荆棘,其实,它是个被山水包围的小平原。因为在元朝时,周围的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的老百姓,每隔五天,特别是在龙日和狗日,都会来这里赶集,所以就得名叫“龙场”。
元明时期政权更替后,龙场归贵州宣慰司,也就是水西彝族土司管理的“水外六目”区域。这里的“水”,说的是贵州的大河乌江上游的鸭池河。“水西”大概是现在鸭池河西边的毕节市下面的黔西、大方、织金这些地方,“水外”大概就是鸭池河东边的贵阳市下面的修文、息烽、清镇这些县市。
1382年,明朝军队把云南平定下来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要在云南设邮驿”,并让云贵地区的土司一起来修被战争破坏的湘黔滇和川黔滇这两条古道。湘黔滇古道,是元代普安道扩建的,又叫“一线路”,它分湘黔和滇黔两段。从现在的湖南沅陵出发,经过贵州贵阳、普安,再到云南的沾益、昆明,东西方向横穿过去,总长大约1100公里。川黔滇古道呢,是元代乌撒道扩建的。它从四川泸州、叙永开始,经过贵州毕节、乌撒,再到云南沾益,南北方向纵贯,总长大概550公里。现在的G60沪昆高速公路,就是参考和用了这两条古道的路线和部分路段。
虽然湘黔、滇黔和川黔的古道都经过了贵州,但它们却像织网一样,偏偏“忘了”涵盖广大的黔西北地区。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当时临时管理贵州的奢香夫人立刻行动起来,她动员军民,“开山劈石”,主动修建了一条长达500里的新路,将黔西北的乌蒙山区与外界连接起来。她选择龙场作为起点驿站,并设立了陆广(现在的修文六广镇)、毕节(现在的毕节市二铺)等多个驿站,这些驿站合起来被叫做“龙场九驿”。因为她的这个贡献,她的儿子被送到南京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而他们水西土司家族也被赐予了汉族姓氏“安”,历史上就把他们称为“水西安氏”。
整个明朝时期,安氏家族“修路搭桥,从不吝惜力气”,在龙场九驿地方建起了像“水西的前后十座桥”和“千年大道”这样的工程。其中,横跨鸭池河支流猫洞河的蜈蚣桥,大家也叫它龙源桥,因为它连接着龙场和陆广两个驿站,作用特别大,所以在成化、正德、万历这些年头被多次翻修。那座用方石砌成的三孔桥,到现在还保存得很好,就像穿过了岁月的长河,依然坚固无比。
龙场九驿像一串珠子,把湘黔滇、川黔滇的道路连在了一起,首先把黔西北带进了“国家交通大家庭”,慢慢改变了古代贵州交通不便的情况,为今天修文的地理位置优势打下了基础。就像红军长征时两次经过修文,他们抢过吊桥、在大树下扎营、在扎佐激战……走过了龙场、谷堡、扎佐、六屯、久长、小箐和六广这些地方,这也说明了修文是个“贵州交通要道”。
现在,修文成了贵州离贵阳最近的一个县城,只有25公里远,而且县里铁路、高速路、国道四通八达,正好处在去云南、四川的交通要道上。想想明朝初期,龙场因为建了驿站,就成了从黔中到黔西北、黔北的必经之路,也是云、贵、川三省交通的连接点,一百多年后,王阳明还来过这里呢。
一个人,怎么能让修文这个地方变成文化的重要中心呢?
1508年春天,王阳明被贬到龙场当驿丞,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龙场,却发现驿站早就没人管了,破破烂烂的。他带的两个仆人,在小孤山那边找到一个被荆棘挡住的地下山洞,好歹能有个住的地方。
这个又小又黑的山洞,王阳明给它起了个名叫玩易窝,说:“我王阳明被贬到这地方,就在山脚挖了个窝,坐在里面读《易经》。”之后,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还有解释《五经》的《五经臆说》,都是在这儿开始酝酿的。
好不容易熬过了几天,三个人一起动手,在玩易窝旁边搭起了一间简陋的草屋。虽然这屋子有点漏风漏雨,但王阳明却觉得,它能和黄帝、尧住过的“茅草屋”相提并论了。
住的地方勉强有了着落,可吃的又成了大问题。眼看粮食就要见底,王阳明只好爬上青石山去捡柴火,跑到西山上挖野菜,再到南山去看看人家是怎么耕种的……时间一长,原本看不起干农活的他,也慢慢学会了这些,还跟当地的少数民族混熟了,一起喝酒,经常喝到忘了时间;一起唱歌,居然让浙江的山歌在当地流行了二十多年。王阳明留下了十多首写龙场的田园诗,每首都离不开这个地方。在这些诗里,他不像是个被贬的官员,倒像是另一个陶渊明:“放下锄头在树荫下休息,随手翻开旧书看看。困了就枕着竹子下的石头睡,醒了抬头看松树间的月亮”。
除了田园风光,王阳明还被修文的山水景色深深吸引。哪怕只是一堆平凡的山石、一个小小的岩洞、一条潺潺的溪流,甚至是一场飘落的雪,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据说,王阳明写了差不多三十首描绘贵州山水的诗,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赞美修文。他漫步在天生桥上,那座桥就像云端里藏着的一道白彩虹,随口吟出了富含深意的诗句:“……如果把这桥移到长江上,定能化解许多危险,可惜它只静静地躺在这万山之中”;他又在陆广河(就是鸭池河的下游,现在叫六广河)上乘船,一边呼唤船夫,一边挥笔写下了《陆广晓发》,诗中感叹:“走过了这么多好地方,直到这里才算是真正见识了奇景,以后再也不用羡慕长江边上的九华山了。”
王阳明不仅写诗,还写了很多大家都爱读的文章。1509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碰到一个小官带着儿子和仆人上任去。没想到,才过两天,王阳明就听到他们三人在龙场西边20里的蜈蚣坡遇难的消息。他赶紧跑去,给他们挖了坟埋了,还写了一篇祭文,这篇祭文写得非常感人,能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等名篇相提并论。文章里充满了哀伤,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掉眼泪。王阳明通过这个小官的悲惨遭遇,也说了说自己被贬的心情——“从来没真正伤心过”,然后他就唱起歌来,“山峰连着天啊,鸟都飞不过去;游子想念家乡啊,不知往哪儿走……”这就是那篇让人难过的《瘗旅文》,后来被收进了经典文集《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里头有篇《象祠记》,也是王阳明在龙场那会儿写的。那个象祠啊,就在水西彝族圣山灵博山上,是以前水西彝族祭拜舜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的地方。王阳明被贵州宣慰使安贵荣请去,给这祠写了篇记,里面说了个观点,就是“这世上没有不能被感化的人”。
王阳明受到安贵荣的优待,全靠他写的三封信。第一封是感谢安贵荣送的米和肉;第二封是劝他别撤掉驿站;第三封则是说服他出兵平定叛乱。这三封信,特别是后面两封,就像两声警钟,让安贵荣醒悟过来,开始遵守朝廷规矩。他们俩的交情,成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一段美谈。到了安贵荣的重孙安国亨晚年时,他特别崇拜王阳明,常常去寻找王阳明留下的痕迹。修文那里最有名的两块石头上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和“阳明玩易窝”,就是安国亨写的。
修文的美景如画,田园和山水构成了它的基础,而王阳明的诗文和足迹更为这里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大旅行家王士性、文学家吴国伦、“后七子”之一、大儒罗汝芳、日本阳明学者三岛毅的弟子金子新太郎、清朝皇室成员,还有在王文成公祠被囚禁三年的爱国将领张学良……他们都曾到访修文,留下了许多诗文,为这片人文宝地的历史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一个学堂,怎样记录下五百年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呢?
回想当年阳明讲学的地方,热闹非凡智慧多深藏。
龙冈山顶挂着轮明月,抬头望见心中那永恒的光芒。
1903年8月份,贵州武备学堂的四位日本教官,包括清宫宗亲,到修文去朝拜,并在崖壁上刻下了“阳明小洞天”几个大字。这事传到了清宫宗亲的老师三岛毅耳朵里,他是把阳明学说带到日本皇宫的人,知道后他就写了首诗,来表达对阳明先生海外弟子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讲的是王阳明在龙冈讲学的故事。1988年,快八十岁的阳明学专家冈田武彦,特地从日本跑到修文,还亲自到龙冈山上王阳明讲学的地方看了看,心里真是有太多的感触。
修文为啥能变成海外学者特别向往的“国际化”心学中心呢?要找出答案,咱们得从龙冈书院建起那会儿说起。
月亮照亮石门现《初寻东洞后称阳明小仙境》,当一轮皓月当空照,王阳明在龙冈半山腰,发现了大家口中的东洞。因为东洞比起玩易窝来更加明亮透气,很适合讲学问,而且景色像极了会稽山的阳明仙境,王阳明就把它改名为“阳明小仙境”,大家也叫它“阳明洞”。
就这样,在1508年的夏天,他搬到了这里,开始讲授儒家经典和心学思想。消息传开后,当地人纷纷穿着传统服装,操着各自的方言赶来,热闹非凡,把家门口都围得水泄不通。
后来,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当地的百姓就趁着农活不忙的时候,自发地帮王阳明在山顶上建起了龙冈书院和何陋轩,让他可以在那儿讲课、居住。因为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又接着建了宾阳堂和君子亭,用来接待客人和休闲散步。
明朝的书院有两种,一种是官府办的,一种是私人办的。龙冈书院是贵阳第一个由私人建的书院,所以《贵州通志》这本书里提到,清朝有个叫李崇畯的知县说:“贵州有书院,是从龙冈开始的;龙冈有书院,是从王阳明先生开始的。”就算放眼整个贵州省,龙冈书院也起到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作用——书院数量从之前的5座一下子涨到了万历年间的44座。对修文这个地方来说,龙冈书院的意义更是不得了。它一建起来,乡村的文化教育就跟着发展了,到处都办起了学堂,到处都是读书声。
1630年,龙场变成了敷勇卫,还办了卫学。到了1687年,修文县成立,并且设立了县学,县名是从儒家经典《尚书》里来的,意思是“放下武器,重视文教”。根据《修文县志》的记录,从明朝末年开始,修文这个地方考中了28个进士,还有上百个举人,数量在贵州的各个县里排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朝乾隆时期,修文县的县令秦睿因为非常崇拜王阳明,就在察院坡这个地方另外建了一所龙冈书院。后来,一直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这座书院先后变成了修文小学和修文中学,也就成了修文近现代教育的开始。
清朝末年的时候,日本正处于明治时代。从明朝传到日本的王学,后来被人们叫做阳明学,它在推翻幕府、明治维新这些大事里,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所以,修文这个地方就成了日本那些信仰阳明学的人特别想去的地方。
1903年,日本阳明学的追随者们进行了一次朝圣和学习之旅,这事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热潮,让贵州和西南地区的学子们纷纷想要出国留学,寻找让国家强大的方法。那时候,贵州大学堂(现在的贵州大学)就派了150名学生去日本深造。这些学生回国后,在各个领域大展身手,给中国和贵州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龙冈书院”啊,真的是看着修文这块文化宝地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这个县城修文,它的特色可不光只有“王阳明”这一张名片。
五百多年时光流转,走在修文那像山歌一样蜿蜒的县道和乡路上,你依然能偶遇王阳明的足迹。在玩易窝遗址公园,你能体会到他龙场悟道的喜悦;踏上蜈蚣坡古道,仿佛能感受到他“随遇而安”的豁达;天生桥那奇妙的自然景观定会让你震撼不已;而在阳明古渡,乘船游览六广河峡谷的隐秘美景,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但现今的修文,不光只有“王阳明”的名头。靠着四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修文吸引了高科技企业入驻,还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的佼佼者。这里发展起了山地特色农业,成了国家“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地……在修文众多的特色里,最为耀眼的要数修文猕猴桃,它可是“果盘子”工程的代表呢。
修文猕猴桃原本只是山里头的一种小野果,长得细长又好看。后来经过人们的改良,它的果肉变得又软又甜,维生素C特别多。修文那边因为地势高、土壤酸,特别适合种猕猴桃,算得上是全球种猕猴桃的好地方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广,现在猕猴桃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6万亩,成了中国第三大、贵州最大的猕猴桃产地。所以,修文也被称为“猕猴桃的绿色海洋之乡”。另外,修文猕猴桃还有个可爱的名字叫“良知果”,这是因为从种到卖,果农们从来不用那些能让果子长得更好的农药,一直坚守着良心。这就像当年王阳明留下的精神一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每个星期天一早,修文县城就在热闹赶集的叫喊声中苏醒,迎来一天的热闹生活。而更多精彩的故事,则是顺着修文的大街小巷,向着那遥远无边的广阔天地延伸。
2024年,地道风物带来了全新内容。
贵州风采多样:山水间的人文故事,岁月雕刻的山峰——探索贵州文化之旅!
这是关于阳明文化的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有两篇文章,每篇都配了图片和文字说明。
这次的主打内容是图片加文字的头条新闻——
跟着这位来自500年前山地省的“超级向导”一起走吧!
揭秘贵州不为人知的文化底蕴!》
跟随王阳明的脚步,咱们一起走进贵州,瞧瞧那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次分享有两张图片和对应文字内容——
《王阳明在龙场领悟大道,那龙场究竟在哪个地方呢?》
看你如何跟随修文县的脚步,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驿站,一步步蜕变成全球闻名的心学圣地。
创意绘图|一条鱼儿,搭配九阳元素
主图|梁曾
封面图片 | 梁曾
稿件审核专员
张亮是个挺普通的人。
贵州大学有个专门研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学院,里面有位副教授老师。
贵州大学里负责“阳明学研究”的那位领头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翻翻配资-股票十倍杠杆正规平台-专业炒股配资-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